閃電分類:

目前已經發現了很多閃斑或是類似閃斑的鴨嘴:


1.閃電班馬:松板氏發現並命名,獨佔了閃斑的名字,這隻魚分成兩型,一型條紋為漏斗型,成魚體長與假班同,國內尚未見過進口,二型條紋為上下同粗細,白底黑紋有如六條粗紋之班馬鴨嘴,穩定以後發黃甚至發金,他的特色不是會黃,而是:「永遠不黑!」尾線極長,嘴短體高,乍看之下感覺有點不對稱,據說有一米半的實力,可是我養了以後不見長大反見體高,他的體高是同體長大理石虎皮的三倍高!


2.阿格雷閃電班馬:松板氏稍後發現,因產於阿格雷州的阿格雷河,所以加個阿格雷在前面,國內進口甚多,不過養大絕大多數都發現是發黑的假貨,大致上分成弓字紋和紋路逐漸消失變成蟲紋兩種,黃志偉兄兩型皆有。這隻魚產在阿格雷的泥水河裡面,晚上關燈就會轉黃,燈一開馬上發黑,完全是保護色的關係,因此不讓人感覺到跟假班有啥差別,幸好他長大以後會逐漸穩定發色,不限於黃色以及土黃色,也有少部分是青色、褐色、棕色、甚至黑色等不同變化,我光阿格雷就養過四隻,三隻是正品,一隻是「台族出品必屬假貨」,養大居然是黑的.......我認為阿格雷的好玩之處並不在黃,而是千變萬化!


3.那內班馬鴨嘴:一開始美國人取名為Nanay Flash Zebra,後來發現養大會從很濃的土黃色轉成黑色,因此改名Black Zebra(黑班馬)。以往那內河主要的採集魚是那內閃斑,但是現在已經改成帝王老虎魟,此河之水色為黃色,那內班馬的體色變化類似帝王黃鑽、黃鑽,在原產地都很黃,但是到台灣會因應保護色而轉成黑色,這是正常現象,「在台灣會黃」的閃電班馬必須往清水區尋找。


4.泰非閃斑,尼格羅閃斑:同1.,是同一種魚。


5.馬帝拉閃斑:近年來發現,目前此魚與尼格羅閃斑、皇室班馬鴨嘴並列為南美大型鯰魚三大天王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阿格雷與閃電斑馬

我們必須對這兩條魚下定義,學術界已經公認的是兩隻都是B. sp. ,甚至已經確認阿格雷乃是B. juruense之代表,閃電斑馬以及阿格雷閃電斑馬都是松板實先生取的名,松板先生已經不再從事水族貿易,投身出版業,我應該是他在台灣的唯一魚友。

十幾年前,松板先生聽說有一隻全身金光閃閃,紋路有如閃電的奇特鴨嘴,產在非常偏遠之地,於是動身前往勘查,泰非河乃是巴西的河流,但是閃斑並不產在巴西裡面,反而產在泰菲最上游秘魯境內的一個狀似小溪的地方,所以我才會以為閃斑產在巴西,他在那裡捕獲了許多漂亮個體,可是始終沒有抓到傳說中閃電紋很誇張的怪物,此魚據說具備了跟阿格雷一般可達一米五的巨大體型,也沒真的捕獲大型個體,於是在當地四處打聽,漁民告知必須前往蘇力摩才會有收穫,在蘇力摩這個小河、小村莊,也一樣沒有補到特別大、特別漂亮的個體,可是卻意外看到一件極品的閃斑標本,已經醃製了仍然黃光閃閃,他叫了一個眼鏡仔抱著拍照,這張照片在日本引起大轟動,從此閃斑成為夢幻鴨嘴。他又聽人說,尼格羅河也有閃斑,跟泰非乃是同一品種,多次前往探險,都沒有結果,只知道漁夫偶爾會有少量零星的捕獲。

閃斑探險到此為止,因為蒐集到另一種特殊鴨嘴的資訊,於是前往到目前仍然極度荒僻之地:阿格雷河,在此地採捕到有別於閃斑的個體,他不是金黃色的,隨著流域的不同有著許多種色彩,從紅黃、土黃、褐色、紅褐色、到暗褐色應有盡有,線條表現也與閃斑大相逕庭,閃班會前後閃爍,他卻是逐漸消失,到最後全身稀疏蟲紋,另外也有許多全身弓字形線條的個體,閃斑已經非常高身拱背,阿格雷竟然更為高身!

在他的探險之旅結束之後,日本人又在馬帝拉河上游發現一種閃斑,他並沒有泰非閃斑的金光閃閃,卻有著特殊的金屬光澤,目前平均每隔四年會捕獲一隻馬帝拉閃斑。

在秘魯東北方的那內河進入亞馬遜河河口乃是假斑馬的產卵地,五公里的流域供應了全世界所需求的假斑馬幼魚,美國人往上游尋找,發現底色土黃色的特別個體,將他命名為那內閃斑,松板先生聞訊也進口了那內閃斑來養,養大以後的評語是:這個是假斑馬sp.......在美國此魚零售價一百美金,並不受到歡迎,大家最矚目的反而是那內河泥水中的超級黃帝王魟,真乃極品也!

目前閃電斑馬瀕臨絕種的大危機,主要產地只剩下泰非上游的小段野溪與蘇力摩河(蘇力摩河也產了一隻斑馬鴨嘴,不過顏色不如馬帝拉河產,線條沒有帶紫藍色,因為跟秘魯斑馬太相似,石頭好不容易弄了兩隻進來,卻被罵到臭頭),秘魯政府嚴格保育,由於長相跟其他類似鴨嘴差太多,因此海關都知道這隻魚如何分辨,以國法嚴格保育,不得出口。

阿格雷閃電斑馬的數量並不少,但是其產地太過狹隘,現在之所倖存乃是因為阿格雷河地區仍屬於無人狀態,並且水深,提供了阿格雷非常好的躲避處,阿格雷不同於閃斑,閃斑必須以手抄網撒網撈捕,阿格雷必須在小舟上釣,捕捉方式跟深水小眼魟魚相差無幾,由於真的太偏僻,小舟往返需時一星期,釣上來的阿格雷死亡率約98%,因此出口數量非常少,雖然秘魯政府並無保育,但是阿格雷仍然十分稀少,另外,阿格雷的變化太大,漂亮個體太少,要到中魚才會出色,也是造成許多人對阿格雷裹足不前的主要原因。

再來談談人類與此魚的互動,松板先生引進閃斑進,日本人說:是有比斑馬好看,可是值得這個天價嗎?每個民族喜好不同,就如同艾索頓巨型灰船,日本和德國公認他是夢幻美魚,可是台灣人怎麼看都覺得他是灰船(包括我也無法瞭解他的夢幻之處何在)。

我在數年之前對阿格雷和閃斑產生興趣,開始找資料進行研究,有了初步資料以後請石頭傳給南美洲尋找,石頭找到了一家專辦阿格雷的魚場,開始了阿格雷的進口,不過因屬商業機密,他始終不願意透露產地的任何訊息,我也一直困惑在其中,在進口的魚隻裡面尋求閃斑、阿格雷,做出了初步分辨的方式,後來才發現這全都是錯誤資訊,我所說的閃斑其實也是阿格雷,只是他跟閃斑一樣六條粗線,比其他品系的阿格雷更早發色,更黃。